——王庄煤矿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传承、提升完整生态链纪实
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王庄煤矿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以岗位练兵为载体、以技术比武为抓手,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与“实战化、创新化”的竞赛机制,构建起技能人才培养、传承、提升的完整生态链,为矿井安全生产、智能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练为基:搭建技能提升“大舞台”
“岗位是课堂,实践是教材,成长是目标。”这是王庄煤矿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的核心理念。为破解新员工经验不足、老师傅技能固化等难题,该矿将岗位练兵融入日常生产全过程,制定《岗位练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全员参与、分层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覆盖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42多个主要工种,形成“矿上搭台、科队唱戏、员工受益”的良好格局。
在采煤工作面,经验丰富的综采二队生产二班班长张彦红正带着新员工王磊操作液压支架。“小王,注意观察支架角度,顶板破碎时要加快移架速度,同时保证初撑力达标……”张彦红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滑落,却丝毫没有影响教学的专注。王磊则手持笔记本,详细记录每一个操作要点,时而提问,时而点头。这样的“师徒结对”场景,在王庄煤矿的每个岗位都随处可见。

为确保练兵效果,煤矿创新推出“每日一提问、每周一培训、每月一考核”机制:班前会上,技术骨干围绕设备原理、安全规程等内容随机提问;周二五学习日,各科队组织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实操”双轨教学,帮助员工查漏补缺;每月末,矿技能鉴定小组开展技能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晋升机会直接挂钩,激发员工学习热情。机修厂年轻员工李智杰通过三个月的刻苦训练,在电机维修技能考核中从“合格”跃升至“优秀”,并在2024年集团公司矿井电泵维护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一名。他感慨道:“以前遇到故障只知道按流程处理,现在通过师傅的指导和反复练习,能准确判断故障根源,效率提升了一倍!”
岗位练兵不仅提升了员工技能,更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今年,全矿已累计开展岗位练兵活动200余场,参与员工达3500余人次,员工技能等级晋升率再次提升,设备故障率下降5%,为矿井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赛促学:点燃技能传承“新引擎”
如果说岗位练兵是技能提升的“练兵场”,那么技术比武则是检验成果的“阅兵场”。王庄煤矿每年举办数十个工种的技术比武,让比武场成为员工展示才华、切磋技艺的重要平台。特别是近年来的技术比武不再局限于“固定套路”,而是紧扣设备升级、环境变化等实际需求,在比武手段、形式、内容上持续创新,让竞赛更贴近实战、更具针对性。

动态调整比武形式,紧扣生产需求。随着矿井智能化改造加速推进,传统采煤工艺被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取代,新设备、新技术对员工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为此,该矿工会及时调整比武项目,新增“智能化设备操作”“远程故障诊断”等竞赛内容,将“手动操作”升级为“人机协作”。在今年的智能化掘进机操作比武中,选手小李不仅要完成掘进、支护等常规操作,还需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调整设备参数,应对模拟的“瓦斯超限”“顶板来压”等突发状况。“这次比武就像一次‘实战演习’,考验的不仅是操作技能,更是应急处理能力。”小李深有感触地说。
丰富更新题库内容,覆盖前沿知识。为避免比武“考用脱节”,该矿劳动竞赛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劳模工匠、院校专家联合修订题库,新增智能化控制系统原理、绿色开采技术、安全风险辨识等前沿内容,题库更新率从原来的30%提升至60%。同时,引入“情景模拟题”,例如“在井下涌水事故中,如何快速启动排水系统并组织人员撤离?”“智能化工作面传感器数据异常,如何排查故障?”等,考验员工综合应用能力。通风队老员工王师傅在备考中发现,新题库中加入了“矿井通风系统智能调控”内容,他主动向年轻技术员请教,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掌握了新技能:“以前觉得自己经验够用,现在不学习真跟不上时代了!”
引入模拟仿真平台,提升比武科技含量。针对高危、复杂工种,该矿投入专项资金引进模拟实训平台,让员工在接近实战的环境中“身临其境”开展训练。在主通风机司机比武中,选手所面临的模拟操作台几乎接近真实操作台,实训系统可自动对选手的误操作进行报警。“模拟平台可以反复练习,不用担心操作失误造成设备损坏或安全风险,新手也能快速上手。”负责培训的技术员介绍,该平台投入使用后,员工实操培训效率提升40%,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技术比武的“指挥棒”作用,不仅激发了员工学习热情,更推动了技能传承的“新陈代谢”。在今年全矿各工种的技术比武大赛中,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占比达30%,9个工种的冠军被青年员工摘得,而老师傅们则在“师带徒”考核中荣获“最佳传承奖”,形成了“青蓝相继、教学相长”的生动局面。
以传铸魂:凝聚匠心精神“向心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庄煤矿深知,技能提升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的传承机制,让老师傅的“绝活绝技”得以延续,让新员工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实现技能与精神的双重传承。
制度保障,让传承“有章可循”。王庄煤矿制定《“师带徒”管理办法》,明确“师傅资格认定、徒弟培养目标、考核奖励措施”等内容:师傅需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中级以上技能等级,并通过“理论测试+实操考核+教学能力评估”才能上岗;徒弟培养周期为12个月,其间需完成“技能晋级提升、技术比武中获奖、能够独立处理故障”等目标;培养期满后,矿上组织“师徒同台”考核,对优秀师徒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师傅评优评先、徒弟晋升的重要依据。
匠心引领,让传承“有温度”。在王庄煤矿,“师徒关系”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技能大师任建业带过数十个徒弟,他常对徒弟说:“技术工人不仅要懂技术,更要讲责任、有担当。每一个零件都关系着矿井安全,每一个部位的检修都不能马虎。”在他的影响下,徒弟们不仅学会了“听声音判断设备故障”“看设备说原理”等绝活,更养成了“精益求精、安全第一”的职业素养。如今,他的徒弟中已有多人获得集团公司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创新赋能,让传承“有活力”。为打破“师傅教什么、徒弟学什么”的传统模式,该矿鼓励师徒共同参与技术革新项目,在实践中碰撞创新火花。机电工张旭波与徒弟小王组成的“创新小组”,针对井下皮带输送机跑偏问题,联合研发出“自动纠偏装置”,使皮带故障率下降60%,每年节约维修成本20余万元。“师傅经验丰富,我懂新技术,我们合作就像‘老树发新枝’,效率特别高!”小王说。近年来,全矿师徒共同完成技术革新项目数十项,获得国家专利十多项,创效超千万元。
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师徒传承的深度融合,为王庄煤矿培养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从“汗水型”到“智慧型”,从“经验驱动”到“创新驱动”,王庄煤矿以岗位练兵为基石、以技术比武为引擎、以师徒传承为纽带,走出了一条技能兴企、人才强企的特色之路。越来越多的员工正以匠心守初心、以技能创未来,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文/图 申呈琛 杨武军)
责任编辑:郝佳丽